愛的教育(一) 孩子還小時就要讓他們懂得尊敬權威
如果孩子傲氣十足、獨立自主,這就是最要緊的建議了。家長首先要鞏固領導地位,成為強勢但關愛的家庭龍頭,這個大工程一定要在孩子上學以前完成。如果要讓霸道的孩子往後能夠控制衝動,這是首要的前置作業。家長的手腳要快呀,免得錯失良機。
大家都曉得,天生叛逆的孩子,未來最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上學以後,他們很可能挑戰老師的威權,質疑課程的價值觀。他們一身反骨,就是不照你的意思行事。還好我們還不能據此預測他們的前途,因為人類的行為特質太複雜了,複雜到無法預測未來。這些孩子的契機在哪?就在家長引導孩子的方向。以下建議很重要,在此我要鄭重強調:請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形塑孩子的意志。請注意:我用「形塑」兩字,意思就是不要家長「摧毀」或「壓抑」。我們應該因勢利導,把孩子的意志導引到正確方向。說來簡單,要如何達成呢?
呃,不然換個方式說明吧!我們先討論錯誤的示範。家長嚴格苛刻或行為粗暴,都無法有效塑造孩子的意志。同樣的,不停的對孩子體罰、恫赫和挖苦,不但無濟於事,還可能適得其反。如果家長大部分的時間都一副尖酸憤怒的嘴臉,親子間的仇恨會不斷累積,最後在青春期爆發出來。這樣說來,家長應當把握每個機會,營造家庭和諧愉悅、相互接納的氣氛。不僅如此,家長還必須言出必行,展現領導者的自信。
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才是家中的老大呀,一切都應該在你們掌控之中。如果大家願意身體力行,再倔強的孩子也會認同這個觀點。糟糕的是,今天許多母親在面對小孩的時候,往往顯得猶豫不決、信心不足。在超市或機場,你會看到媽媽滿臉沮喪、怒氣沖沖,就是搞不定搗蛋的孩子。孩子的脾氣就像一個無形的圈套,讓媽媽毫無警覺陷入其中。
我有個朋友是小兒科醫師,某天他接到一通電話,是位焦急的媽媽打來的,她的孩子才六個月大:nbsp;
「我的兒子應該在發燒!」媽媽緊張的說道。nbsp;
「嗯,」醫師反問:「你量過體溫了嗎?」nbsp;
「還沒,」媽媽說:「他根本不讓我塞入體溫計呀!」
從上面對話看來,這個驚慌失措的母親以後的麻煩可大著咧。更恐怖的是,她的寶貝兒子會碰到更嚴重的問題。兒子總有一天會感受母親的不安,然後伺機予取予求。從此以後,孩子就會變成脫韁野馬,一路奔向青春期。
我要提出以下基本建議,希望家長不要重蹈覆轍:只有當孩子了解父母是家庭的管理者時,父母才能要求孩子的態度。這聽起來容易又合理,其實執行起來困難重重。
孩子在抗拒的時候,會權衡父母的期望,然後蓄意抗拒。其實這種情況和戰爭沒啥兩樣:將軍發動攻擊以前,也要兵棋推演一番,例如估計勝算風險、部署兵力,然後全力猛攻。當家庭開戰的時候,家長必須展現自信和果決,這點非常重要。孩子就是期待父母披掛上陣,做父母的豈能讓叫囂的孩子失望!萬一父母在這關頭還遲疑猶豫,以後就不用在孩子面前立足了,這就是最糟糕的狀況。如果父母老是占下風,甚至氣得淚眼汪汪、高聲尖叫,或是訴諸不理性的行為,孩子眼中的爸媽就會產生劇烈變化:原本安全感十足的支柱,退化成沒有背脊的軟腳蝦,再也無法贏得他們的敬愛。nbsp;
愛的教育(二) 區別蓄意抗拒與淘氣搗蛋
◆實施罰則前先告知行為底限
家長在祭出家法之前,絕對有必要告訴孩子合理的期望以及行為底線。孩子必須清楚哪些是大家接受的行為、哪些不是,然後勇於承擔後果。如此一來,孩子就不會觸犯模糊地帶被大人處罰或責罵,因而心生怨懟不滿。
◆區別蓄意抗拒與淘氣搗蛋
我們回頭瞧瞧衛斯理太太的信,信中提到父母碰到「幼稚愚蠢」的行為可以「睜隻眼閉隻眼」,碰到「蓄意抗拒」的行為則不可等閒視之。這是什麼意思?說穿了就是要父母區別淘氣的搗蛋以及蓄意抗拒,這兩者差別有如天壤。如果家長可以看出其中不同,有助於解析孩子的行為並且做出明智的回應,容我解釋如下:
大衛在客廳跌跌撞撞,不小心翻倒桌子,打破了幾隻昂貴的磁杯還有其他飾物;艾絲莉忘了腳踏車在哪,還把媽媽的咖啡壺放在外頭淋雨;四歲的布魯克伸手拿弟弟盤中的食物,結果手肘碰到玻璃杯,牛奶淋了小嬰兒一身、流了一地hellip;hellip;這些行為的後果都很麻煩,但是都算淘氣搗蛋的結果。若以長遠角度來看,應該無傷大雅。孩子偶爾就會忘東忘西、弄壞這個那個,這點你我皆知。孩子不就是這樣嗎?若是孩子因此犯錯,也不該以成人的標準受到懲罰,父母應該以包容和耐心視之。如果家長特別在意小節,也可以教孩子清理善後,甚至罰以勞役。不然的話,以上行為都不必太計較。
另一類行為則截然不同,孩子明目張膽抗拒管教屬之。這時孩子會以高分貝大叫:「我不要!」「你閉嘴!」或是「你管不了我!」孩子在櫃檯抓了一大把糖果,並且拒絕放回去;或者耍少爺小姐脾氣,想要為所欲為,都算是蓄意抗拒。這類行為顯露出孩子蓄意、倨傲的態度,擺明了不想服從大人。此時此刻有種微妙的情緒醞釀著:大人設下底線,小孩就是要踰越。大人和小孩都暗自盤算「最後誰撐得久?」「誰的膽子最大?」「誰才是老大?」如果家長無法取得主導地位,小霸王就會變本加厲引發親子戰爭,一次又一次要父母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家長要單刀直入、畢其功於一役的原因。衛斯理太太寫得好:「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當斟酌處罰:有些可以睜隻眼閉隻眼,或者不必放在心上;有些只要輕微責備就好。如果孩子蓄意出軌,就絕不可讓他們因循苟且,一定要施以懲誡。」她的觀點比我先進兩百五十年。她在拉拔十九個孩子的過程中悟道。
現在請你做好準備,因為以下建議可能十分另類。你可以嗤之以鼻,但請耐心讀完。我的建議是:當你和小霸王槓上了,有時不要在節骨眼討論道德問題,也不必把撅嘴的孩子關進房間;這時禁足不一定有效。視而不見?親子教育注定失敗。利誘孩子?那是不可能的。用哀兵政策、以淚水哀求打動孩子的心?那以後更慘。等孩子的爸爸回家解決?一樣沒效。情緒性反應以及拖延戰術,統統不管用!解決親子衝突的訣竅是:搶在第一時間拾回掌控權。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就會把掌控權搶走,此後家裡永無寧日。衛斯理太太說:「就算是一絲溺愛縱容,都不能等閒視之;只要嚴守父母本份,終究會嘗到甜美的果實。」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面對一歲八個月到十歲的孩子,不妨適度打打屁股,控制他們的壞脾氣。在第8章,我會深入探討體罰,及其優點、限制,還有誤用的危機。
◆衝突過後給予關心與指導
親子衝突之後,父母展現了權威、孩子流下了眼淚,這時兩歲到七歲(或是更大一點)的孩子會渴望愛的感覺。你千萬要展開雙臂,給孩子一個擁抱!把孩子抱得緊緊的,告訴孩子你多麼愛他。你可以輕輕搖著孩子,告訴他處罰的理由還有下次如何避免犯錯。這個時機教導孩子最好,你可以順水推舟解釋家規。如果你的孩子仍然餘怒未消、緊握拳頭,還是一副挑釁的模樣,當然無法展開親子對話。不過通常親子衝突之後(特別是孩子淚眼汪汪的時候),孩子都會期待父母的擁抱,希望父母給他安全感。請不要吝惜你的慈愛,讓孩子像嬰兒般在你懷裡撒嬌。信主的家庭這時最該做的事是,大人帶著孩子向上帝禱告,承認我們的罪和沒有人是完美的。上帝饒恕的恩典是美好的,連幼小的孩子也能體會到。
◆不要強人所難
定下家規之前,請確定孩子有能力達到要求。如果孩子不小心尿床、一歲時無法擺脫尿布,或是根本沒有能力得到好成績,那就絕對不要懲罰。如果父母沒辦法看清這點,親子衝突會演變成惡性循環,讓孩子永遠揮之不去。這等於在孩子情緒裡埋下不必要的風險,而且對孩子根本就不公平。
◆把愛當準則
建築在真愛以及親情的關係,才是健全正常的。就算父母偶爾犯錯,也不影響親子關係。在我看來,以上六項原則是親子關係的基石。除此之外,如果還能融入另一個因素就更完美了,我們會在下個章節繼續討論。nbsp;
呵護孩子的心靈--話上加毒半句多
我們很容易不經大腦思考,衝口說出惡言。有人破口大罵的時候,心裡可能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敢相信自己這麼惡毒。說出氣話的原因很多,像是一時的忌妒、憤恨、失望、疲憊或是報復。姑且不論內容,氣話就像虎頭蜂的螫針一樣狠毒。不論你我,都可能在一生中聽到父母、老師、配偶、同事或朋友對我們口出惡言。惡言造成的傷痛,會封存在記憶深處。言語的影響非常奇妙,我們日常的經驗最後都忘得精光,但是痛苦的記憶卻持續幾十年。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口出惡言,可能幾天過後就忘得乾乾淨淨。
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回憶童年往事,她說父親要求很高,從不把她當孩子看待。她高中的時候,有天拿了全A的成績單回家,期待爸爸好好誇獎一番。結果爸爸居然說:「咦,你們學校的程度不太好嘛。」三十五年了,希拉蕊想到這句話,心頭還是一陣灼熱。父親不經意的一句話,在他看來不過是小小的諷刺罷了,但是造成的傷害卻持續到今天。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言語的殺傷力,看看門徒約翰怎麼說:「世界起初只有言語,言語跟著上帝,上帝就是言語。」(〈約翰福音〉1:1)約翰講的是上帝之子耶穌,並把上帝比喻成言語的化身,這就是言語最早的用途。馬太、馬可還有路加等人,都曾經記載耶穌的預言,這些預言證明了言語不朽的特質。耶穌說:「天地都要過去,但我的話決不會廢去。」(〈馬太福音〉24:35)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記得耶穌的訓示。很顯然的,言語不可小覷。
另外一則關於言語的記載見於〈雅各書〉(3:3-6):「我們若把嚼環扣入馬嘴,使牠們馴服,就能駕馭牠們的全身。試看,船隻雖然甚大,又被狂風催逼,舵手只用小小的舵,就可以隨意操縱。照樣,舌頭雖然是個小器官,卻會說誇大的話。試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是個不義的世界,能污穢全身,把整個生命在運轉中焚燒起來,而且是被地獄之火點燃的。」
你是不是也有逞口舌之快的經驗?言語就像四射的火燄。要注意的是,你是否用言語燒毀孩子的心靈?我們大家都犯過這種慘痛的錯誤。我們罵完也知道錯得魯莽,但是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就算我們願意用百年的光陰彌補,也是無濟於事。我和雪莉結婚的第一年,有一次她對我非常生氣,但是我們都記不得原因了。她在盛怒沮喪的當下說了一句:「早知婚姻如此,何苦來哉?」當然她不是有意的,也立刻表示悔意。一個小時後,我們和解了,也彼此原諒,但是剛才那句話再也收不回來了。幾年過後我們想到這裡就想笑,這件事已經無足輕重了。但是不管我們多有誠意,也無法收回講過的話。
言語豈止一輩子難忘,如果肇事者沒取得對方寬恕,這些話還會隨著死者渡過冥河。〈馬太福音〉(12:36)記載:「我告訴你們,人所說的閒話,在審判的日子,句句都要供出來。」除非我們得到耶穌基督的赦免,否則說過的惡言永遠如影相隨。
我不是來傳道的,也不是牧師或神學家。但是我每每浸淫於《聖經》的智慧,總是從中得到許多啟發。同樣的,我們說話的態度對別人也有深遠的衝擊。我們和小孩互動的時候,無法預知過往的回憶何時會湧上心頭,這是做父母擔心的事。我們自認無關緊要的批評,其影響可能揮之不去,甚至我們過世後都還存在。相反的,我們對兒女付出溫暖的關懷和肯定,就是往後幾十年愉快滿足的泉源。沒錯吧,這一切都和言語有關。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當時釀成惡言相向的情境,和其造成的衝擊無關。怎麼說呢?如果孩子把你逼到忍無可忍的地步,讓你沮喪、生氣到抓狂的地步,你還是不該逞一時之快而付出代價。假設你失去控制,大聲尖叫:「你太過分了!你為什麼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或是「你又考砸了,我真不敢相信。我的孩子怎麼這麼蠢!」就算每個爸媽都會碰到氣得發抖的狀況,孩子當下並不會注意自己素行不良或是未來的後果。孩子忘了父母生氣的原因,但對當時父母罵他的話倒是如數家珍。這怎麼公平呢?但是家長和孩子的態度都不應如此。
說了那麼多,似乎讓父母突然多了一份罪惡感(我的言語也很毒,不是嗎?),但這不是我的目的。我不想傷父母的心,也不想搞得人心惶惶,好像一開口就動輒得咎。當然啦,孩子也可能不和父母計較,但是親子雙方一開始都保持冷靜豈不更好。父母可以藉由祈禱和練習,讓自己保持冷靜。
通常我們處在惱火的狀態,也就是極端不安、無法理性思考時,最容易衝出傷人的話。其實這時的情緒和化學變化有關,因為體內會產生強而有力的反應,如能了解這點,有助於掌握脾氣。人體內有一種因應危機的機制,只要碰到緊急狀況就會自行啟動。我們受到驚嚇或刺激的時候,腎上腺素會進入血液,引發一連串生理反應。幾秒鐘內,人體就從「待機」狀態進入緊急狀態。這時爸爸氣得臉紅脖子粗,媽媽變成罵街潑婦,罵出兩個人都不敢置信的話來。
這種生理變化屬於不自主反應,和有意識的行為不同;但對這生活變化的處理態度卻是自主的。換句話說,處在盛怒狀態依然可以三思而後行。我們可以暫時閉嘴,把自己從怒氣沖沖的狀態抽離。相信大家都聽過,先從一數到十(或五百)再生氣,才是明智的做法。父母在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時候,這種修養就變得格外要緊。大人應當控制暴怒的情緒,避免口頭上或肢體上傷害孩子,千萬不要做出憾事。
萬一真的失控,講出傷害孩子很深的話呢?請趕快彌補裂痕,越快越好。我有很多朋友是高爾夫球迷,他們熱心教我打球祕訣,可惜都教不會。雖然我不受教,他們還是很熱心。有位球友告訴我:球桿擊球過後,最好趕快把草皮回復原狀。他說越早還原草皮,草根恢復的速度越快。朋友大談球經,我的思緒卻回到人的問題。傷了別人的心,不管是孩子、配偶或同事,是不是應該在化膿感染前包紮好傷口,趕快道歉、澄清然後和解。「草皮」曝曬在陽光的時間越長,復原的機率越低。這種想法不是很棒嗎?沒錯!
使徒保羅比我們早兩千年懂得這道理:「生氣卻不要犯罪;含怒不可到日落。」(〈以弗所書〉4:26)通常《聖經》的箴言都是講給夫妻聽的,不過我認為也有益於親子關係。
懲處行動才能改變行為
先分析我們的動機系統(motivational system):有天下午你開車回家,時速超過限速的四十哩。有個交警就站在路口,沒有警車、身上沒有配戴臂章,甚至連槍都沒有,也沒辦法開罰單。他只能對你大聲怒罵、揮動拳頭。請問你會減速下車嗎?當然不會啦!你很可能咧嘴微笑,然後猛踩油門揚長而去。雖然交警氣得全身發抖,但這樣只是讓自己看起來更無能罷了!
現在想像另一種狀況:有天早晨上班的時候,你開快車從學校門口經過。突然,後照鏡出現一輛黑白相間的警車,從後面疾駛而來。警車頂上八個紅色警示燈不停閃爍,警笛發出震耳欲聾的警報聲。車上警官用擴音器廣播,要你立刻靠邊停下來。你停下來的時候,警官也打開車門,緩緩走向你的車窗。警官身高兩百公分,聲音就和獨行俠一樣低沉有磁性,屁股後面一把大手槍晃呀晃。他的警章閃閃發亮,手上拿著一本皮封面罰單簿,禮貌周到但語氣堅定:「先生,雷達顯示你的車速高達每小時一百公里,但是本地段限速是三十公里。我可以看看你的駕照嗎?」警官既不尖叫也不生氣,他根本不必這樣,已經讓你在駕駛座上戰戰兢兢了。你手忙腳亂翻出皮夾,把駕照抽出來。你的手心直冒汗,嘴裡乾得冒火,心臟就要從喉嚨跳出來。你為什麼嚇得快窒息了?那是因為警官將要採取的行動讓你很不舒服,可能讓你大幅改變駕駛習慣。如果你不改的話,以後可能要走路上班啦。
六個星期以後,你站在法官面前聆聽判決。法官穿著一襲黑袍,高高坐在堂前。這次你又緊張了,當然不是因為法官高聲斥責,而是他有本事讓你往後的日子難過。
不管是警官還是法官,不必扳起臉孔就能影響你的行為,他們有更強勢的手段吸引你的注意。他們表情嚴肅、態度自信,這就是權威的構成要件,人人見了都會肅然起敬。要是法官或警官當場大聲嚷嚷、抱怨連連呢?要是法官或警官這樣嘮嘮叨叨:「我不懂你為什不好好開車?我們已經宣導很多次了,叫你不可以違反交通規則。你就是不遵守。」接著又脹紅著臉說,接著又說:「我要告訴你,年輕人,這次沒這麼簡單啦!你聽到了沒?我要讓你後悔都來不及hellip;hellip;」
你一定曉得我的意思。光是怒氣沖沖,並不足以產生阻嚇效果,除非肇事者曉得後續還有嚴重的後果。相反的,懲處行動(disciplinary action)才能改變行為。我相信逞一時之快的憤怒不僅毫無效用,還會讓孩子對長輩心存不敬。在孩子看來,大人沮喪震怒,就是管教無力的表徵。大人就是孩子心中的公權力,萬一我們氣到淚眼盈眶、手足無措,還隨便撂下狠話,他們會怎麼想呢?
我並不是建議家長或老師在孩子面前,非要隱藏情感,變成冰冷沒脾氣的機器人。如果孩子的行為已經逾越界線、對我們構成不敬,當然要表達不滿。其實這時就應該立刻反應,如果還裝作若無其事,那我們豈不是冒牌權威?但是我們在黔驢技窮的時候,也絕不能把憤怒當成管教的工具。如此不但全無效果,還會損及親子關係。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 (出生到一歲兩個月)
出生到七個月
不管孩子的行為或環境如何,七個月以下的孩子不需要直接的管教手段。許多父母不信這套,居然責打六個月的嬰兒,只因為孩子換尿布時亂動或夜哭。這麼小的嬰兒,對於行為或處罰根本毫無概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擁抱、疼愛、愛撫,並且用溫柔聲音安慰。他們餓了就要餵飽,要保持乾淨清爽、穿得暖和。孩子未來的情緒或身體狀況,可能就在這六個月奠定基礎,因此父母應該盡量給予關愛。
另一方面,聽到孩子稍一哭鬧就連忙抱起,也容易把他寵壞。弱小稚嫩的嬰兒,居然有本事把父母耍得團團轉。只要哭鬧就會得到大人的注意,下次當然如法炮製,這種過程叫做「「強化」(reinforcement)。身體健康的嬰兒只需扯開嗓子,就可以讓爸媽雞飛狗跳,一天(或一晚)忙上十二個小時。家長如要避免這種困擾,必須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不要讓孩子變成小獨裁者。嬰兒大哭的時候,請不要驚慌失措(其實哭泣能強化肺部功能)。當然父母要隨時留意音調變化,判斷孩子是隨意發脾氣或者真的不舒服。大部分的父母都能很快進入狀況,聽出其中差異。
當然啦,我的結論還是:有霸道倔強的嬰兒,也有乖巧溫馴的嬰兒。有些孩子才剛出生,就準備把全家拆了,他們白天睡得安穩,半夜徹夜哭號。他們似乎常鬧肚子,把噁心的東西吐了一身(經常在往教堂的路上發生這種糗事);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偏不喝奶,到朋友家卻吵著要東西吃。這類嬰兒就是不想在臂彎裡乖乖待著,總想猛力掙脫控制。孩子出生的時候,沒有經驗的父母總會憂心忡忡:「這孩子活得下來嗎?」很快的,爸媽就要在半夜三點搖著嬰兒床,睡眼惺忪想著:「我們活得下來嗎?」
不久之後,父母和孩子都活了下來,育兒的苦水也變成模糊的回憶。苛求哭鬧的小暴君,終將成為充滿理智、愛心且敬畏造物者的成人。普天之下辛勞的父母,我要大聲對你們說:「撐下去!大家正在完成世界最重要的任務!」
八個月到一歲兩個月
在這個階段,許多孩子開始測試父母的權威。孩子滿週歲以前,通常不會和爸媽發生大規模的衝突,衝突的頻率也不高,但是親子間的摩擦已經可見端倪。小女丹妮九個月大的時候,第一次挑戰媽媽的權威。那天媽媽趴在廚房地板打蠟,丹妮想爬進廚房。媽媽大聲警告:「不要,丹妮!」還手舞足蹈示意女兒離開。丹妮很小就會發聲說話,她懂得「不要」的意思,卻執意爬進去,沾得滿身都是黏黏的地板蠟。媽媽趕緊把丹妮抱起來,讓她坐在門口,以堅定的口氣重複「不mdash;要」。丹妮似乎一點也不在乎,依然往廚房爬去。媽媽再次抱起丹妮,口氣更嚴厲了。就這樣重複七次,最後丹妮終於屈服,淚眼汪汪爬著離開。就我們記憶所及,這是女兒第一次和媽媽展開意志拉鋸戰,以後的衝突還多著呢。
家長要用什麼方式處罰一歲的孩子?請特別小心,絕對不可使勁!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容易就可以引開他們的注意。你不妨秀出顏色鮮豔的東西,讓孩子甘願交出手中的磁杯。萬一孩子使出牛脾氣,像丹妮執意爬進廚房一樣,請用「堅持」化解衝突,不要訴諸懲罰。另外,也不要怕孩子哭泣。孩子常常使用淚眼攻勢,拒絕午睡或換尿布。請鼓起勇氣領導孩子,千萬不要情緒失控、惡言相向或行為粗暴。nbsp;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一歲三個月到兩歲
大家都說世上的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凡事都說「好呀」,另一類凡事都說「不要」。我有把握告訴各位,世界上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都屬於後者!如果要找出這個階段的共通語言,那就是「不要」。孩子會告訴你,「不要」吃早餐、「不要」玩積木、「不要」洗澡,當然也「不要」上床睡覺。有人把這段期間稱為「第一次青春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這時期的特徵就是反對、衝突還有叛逆。
貝瑞•布列斯頓(Berry Brazelton)醫師寫了一本功德無量的書《學步的孩子和父母》(Toddlers and Parents),裡頭深入刻畫幼童行為,還把兩歲的孩子形容成「恐怖」。以下是該書精彩片段,描寫典型的一歲半男孩葛雷。
葛雷兩歲的時候,開始事事反對,他的爸媽也嚇一跳,彷彿被大榔頭猛敲一記。葛雷純真善良的天性,似乎都被一堆反對淹沒了。父母要他做事,他立刻擺張臭臉、雙眼微閉、昂然挺立,然後射出銳利的目光,很酷的說「不要!」就算給他最喜歡的冰淇淋,他也會邊吃邊說「不要!」下雪了,葛雷說:「我不要出去!」的同時,他衝出屋外去取出門穿的雪衣。
剛開始時,父母還會觀察葛雷的行為,後來漸漸失去耐心;他似乎處處和父母作對,非要試探每條底線,直到爸媽舉白旗投降才滿足。媽媽剛離開房間,葛雷就打開電視。媽媽回頭把電視關掉,溫和的數落一頓然後離開。葛雷當然又把電視打開,這次媽媽氣急敗壞衝回房間,質問葛雷為什麼不聽話,他的回答還是一樣:「我就是要這樣呀。」媽媽氣得眼冒金星,葛雷冷冷的瞪回去。最後媽媽假裝走進廚房煮菜,電視聲音立刻大作。這次媽媽噤聲躲在門後,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進去,狠狠的打了葛雷手心。葛雷居然嘆口大氣:「我就是要這樣呀。」媽媽坐下來,以近乎哀求的口氣要葛雷聽話,免得自討苦吃。葛雷又裝出悶悶不樂的酷臉,眉頭深鎖、一副愛聽不聽的模樣。媽媽只好站起來,一臉憂戚走回廚房。葛雷也站起來,依然故我重開電視。這次媽媽淚眼汪汪回來,重重打了兒子屁股:「葛雷,你為什麼一定要媽媽打你呢?我討厭你這樣!」葛雷說:「我就是要這樣呀。」hellip;hellip;
各位讀者,葛雷可不是普通的孩子,他是不折不扣的小霸王!他把媽媽整得團團轉,並以此為樂,簡直把媽媽吃得死死的。關於這類孩子的管教之道,我要花點功夫說明。
如何對付這種不規矩的行為?衛斯理太太寫道:「陶冶孩子心性,第一步就是馴服意志,讓孩子變得溫文守禮。要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苦心,真是曠日廢時,而且父母一定要循序漸進,讓孩子可以適應管教方式。不過,父母必須立刻馴服孩子的意志,動作越快越好!」葛雷的媽媽是否做到這個要求,我很懷疑。
如果父母和葛雷這樣年紀的孩子(十五到十八月大)發生衝突,打手或打屁股都可以(力道不要太猛)。體罰的頻率不要太高,除非犯規的情形嚴重(例如葛雷偷看電視),否則不要隨便打孩子。葛雷明明曉得媽媽的要求,卻明目張膽一犯再犯,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蓄意抗拒」。很明顯的,他不但惹毛媽媽,還屢次試探行為底線,但是媽媽處理失當。我無意批評苛求,也能體會媽媽的沮喪,我只能說這是正常反應。我要強調的是:當時媽媽應該強硬起來,絕對不能隨著孩子要求起舞,不然以後就沒完沒了。可惜葛雷的媽媽錯失了管教良機。
葛雷第二次偷開電視的時候,媽媽就應該坐下來,好好和兒子談談。她可以把手放在孩子的臉側,面對面看著孩子,以堅定的語氣說:「聽我說,葛雷。媽媽不希望你再開電視了,你聽到了沒?不mdash;要mdash;再mdash;開mdash;電mdash;視!懂嗎?」這樣的用意,是在葛雷心中明明白白標出行為底線。假如第三次再犯,媽媽就該立刻行動,這時打手心就對了,而且不必解釋。大部分的孩子可能因此哭泣,原先叛逆的情緒也漸漸消退,事情應該就此打住。萬一葛雷超級倔強,很可能依然故我,再次挑戰媽媽的耐性。這時媽媽絕對不可尖叫、哭泣或懇求,不管孩子多麼無理取鬧,就是要撐得比他久。還記得布列斯頓博士怎麼說嗎?他說葛雷「非要試探每條底線,直到爸媽舉白旗投降才滿足」,媽媽絕不可中計。如果媽媽堅持到最後一分鐘,葛雷一定嘖嘖稱奇:原來媽咪玩真的!我可不要自討苦吃,下次乖乖聽話好了。
在整個過程,絕對不要釀成家庭暴力事件,讓孩子身心受創。多年來,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家長,深深認為應當在第一時間就鎮住挑釁行為。不要等到心力交瘁才要管教孩子,以免自己失控。
如果孩子因為自然的學習發展而如此,請不要處罰。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探索環境,以刺激智力的發展。大家看到耀眼的水晶飾物,都會忍不住多看一眼,這就是所謂「視覺探索」。剛學步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運用每項感官探索世界:用手拿、用舌頭嘗、用鼻子聞,拿起來揮舞或碰撞牆壁,甚至從房間這頭丟到那頭,聽聽東西碎在地上的美妙聲響。孩子經過這種探索過程,一點一滴懂得重力的概念、粗糙和平滑的感覺、玻璃易碎的特性,還有父母生氣的可怕後果。nbsp;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兩歲到三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讓父母頭痛的,無非是吐出食物、破壞物品、吞下不該吞的東西、從高處跳下來、把東西扔進馬桶、弄死小動物,還有到處惹禍。他們尤其擅長一些舉動,讓父母丟臉難堪,例如在麥當勞對著旁邊的男士打噴嚏。他們一刻也難得安靜,萬一超過三十秒鴉雀無聲,媽媽就要緊張了:到底小搗蛋偷偷摸摸在幹嘛?媽媽好不容易鼓氣勇氣打開房門,發現孩子從頭到腳,從腳到地毯,到處都是口紅印。地毯正中央,則是一個大剌剌的紅色手掌。房間瀰漫著香奈兒五號的香味,原來小搗蛋把香水倒在弟弟身上了。如果舉辦一次全國性「媽媽高峰會議」,讓有類似經驗的媽媽齊聚一堂,大家分享養兒育女的麻辣經驗,真不知多有趣喲!
我女兒兩歲的時候,第一次看我刮鬍子,看得興趣盎然。我把刮鬍泡塗在臉上、握著刮鬍刀修臉,她看得呆若木雞,當時真該有所警覺才對。第二天早晨,內人雪莉走進浴室,看到小犬西奇正襟危坐,乖乖坐在寶座上(就是馬桶蓋)。丹妮居然把面霜倒在西奇頭上,拿著刮鬍刀有模有樣的剃狗毛!雪莉大叫一聲:「丹妮!」小狗和小剃頭師傅嚇得四處亂竄。看到臘腸狗正經八百坐著,頸部和腦袋各有光禿禿的區域,真是滑稽極了!
萊恩兩歲的時候,造反功夫也不遑多讓。他有本事把容器裡的東西全灑出來,速度比任何孩子都快,尤其吃飯時間更是如此。(有天我們吃花生醬三明治,萊恩用手指把吐司弄穿了,手指沾滿花生醬,他自己並不知道。這個小可憐居然用食指摸遍臉蛋,接下來就不必說了。)萊恩真是製造麻煩的高手,因此他常常聽到雪莉和我說「糟糕」兩字,這字居然成了他的口頭禪。有天傍晚我在浴室淋浴,忘了把門關緊,地板濺了些水漬。萊恩從外面蹦蹦跳跳跑進來,結果踩到水了。他抬頭看著我,裝模作樣發出低沉的聲音:「你糟糕了,這到底怎麼回事?nbsp;
」nbsp;
碰到兩三歲孩子闖的禍,請以幽默待之,這樣才能永保大人的冷靜。不僅如此,你還要讓孩子懂得循規蹈矩、尊重大人,因此前一小節的管教方式也適用於兩到三歲的孩子。比較起來,兩三歲的身心狀態都和一歲半時大不相同,但是在挑戰父母權威方面卻是有志一同。事實上,如果孩子之前就比父母強勢,現在會更難搞定。這樣一來,孩子對於權威的不屑,會漸漸烙印在幼小的心靈,成為一輩子的習慣。有鑒於此,我必須鄭重強調兩件事,請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四歲前傳達給他們:
•我愛你,你無法想像我對你的愛有多深。我每天都感謝上帝,謝謝祂賜與這個恩典,讓我有機會撫養你!
•就因為我愛你,所以必須教你服從我。我要照顧你、保護你不受到傷害,這是唯一的方法。讓我們聽從這段聖經「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以弗所書〉6:1))
以上就是本書的大原則,需要反覆提醒。什麼是健全的管教方式?一言以蔽之,「控制」和「關愛」而已。父母只強調關愛、忽略控制的重要,肯定要養出桀驁不馴、傲慢不敬的孩子。相反的,家長以高壓姿態管教,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他,甚至恨他,因而充滿怨氣。管教幼童的原則,就是在寬容與公平、愛心和權威、關愛和控制之間取得平衡。
要是兩三歲的孩子犯錯,怎樣處罰才好?有個方法是叫孩子好好坐著,想想剛剛的所作所為,這種方式叫做「暫停處罰」(time-out)。大部分的孩子精力充沛,要他們乖乖呆坐十分鐘、扭來扭去的屁股固定不動,簡直要命。這種處罰對於有些孩子特別有效,可能比打屁股更有用,而且記得更久。
有些爸媽問:「萬一孩子不乖乖坐下呢?」這個問題就和孩子上床後又爬起來走動一樣,都算蓄意抗拒。如果父母無法讓孩子乖乖坐幾分鐘或者好好睡覺,表示沒辦法控制孩子的行為。若想改善親子關係,更待何時!
我也建議父母讓孩子就寢後,和孩子好好談談:「寶貝,這次媽咪是認真的喲,你聽到了沒?不要再爬起來了。你聽懂了嗎?」如果孩子膽敢下床,可以用小板子或皮帶抽打腿部或屁股(我會解釋為什麼要用物品打人,而不用手)。把小板子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例如櫥子),警告他不要討打。講完之後,平靜堅定的走出臥室,不要再和孩子囉唆。萬一孩子故態復萌,請說到做到,然後再警告一次,直到孩子乖乖睡覺、尊重你的地位為止。最後別忘了抱抱孩子,告訴孩子你多麼愛他,還有早睡早起有益健康。
這樣管教並不輕鬆(孩子和你都累),目的也不止是讓孩子躺平而已,其實重點是樹立父母的權威。在我看來,許多父母碰到衝突時都不夠勇敢,以致親子關係失衡、孩子爬到頭上。父母應該是家裡「善心的老大」,請了解自己的身分並實踐之,切記!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四到八歲
孩子四歲的時候,父母不僅要注意行為問題,也要留意行為背後的態度。所謂態度,就是人格的表達方式。調整孩子的態度難度不一,可能唾手可得,也可能難如登天,完全依照孩子的個性而定。有些孩子天生個性溫和、讓人信賴,有些則深信全世界都和他們作對;有些孩子喜歡分享付出,他們的手足卻自私苛求。有的孩子天天笑口常開,有的卻抱怨連連,從早上刷牙的牙膏到中午吃的花椰菜都是抱怨的對象。
此外,有時孩子的態度不會一致,他們在叛逆和服從之間擺盪。換句話說,孩子拗起來、六親不認的時候,如果父母處理得當,火氣就會慢慢消退,變成可愛又合作的天使。這時爹地媽咪喘口大氣,才要慶祝管教成功,想不到孩子又變了,速度之快媲美變色龍。
有些父母會質疑:「那又如何?幹嘛在意孩子的態度?」沒錯,真有許多兒童教育專家建議父母,根本不要理會孩子的負面態度,就算孩子擺明了要抗拒也不必在意。以下是這類的論調:
我們建議父母不要理會搗蛋行為。只要孩子不要做出危險舉動,亂發脾氣、講髒話都可以不予理會。孩子不乖的時候,請父母視而不見,一句話都不要說,也不要表現出注意的模樣,這樣最有效果了。
這種管教法非常天真,另一個支持者是路德•伍瓦德(Luther Woodward)博士,他寫了一本《兩歲到五歲的孩子》(Your Child from Two to Five)。他在書中寫道:「只要父母曉得,小夥子總有耍脾氣和搗蛋的時候,消弭這些問題就容易了。等到學齡前的孩子擺脫敵對的情緒,他們渴望搗蛋的衝動就會消失無蹤。就像種子發芽一樣,孩子本能的情感終將破土而出。一旦孩子到六、七歲,父母就可以直接講出心中的期望,讓孩子懂得謾罵父母是幼稚不可取的行為。」
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五○年代(這個年代的特色就是鼓吹放縱自由,此書更是個中翹楚),其立論觀點來自誤謬的想法,強調大人鼓勵孩子宣洩不滿情緒,對於無理莽撞的態度一律視而不見。伍瓦德博士認為,孩子長大後自然變得善良純真、甜美可人。這套理論不僅在當時無效,現在也不適用。試想看看:一個孩子對著母親大罵「討厭鬼」或是更糟的字眼,還罵了六、七年,實在不可能在狂暴的青春期來個大逆轉,開始服從父母的領導。到了青春期,父母早已錯失形塑意志的黃金時期,叛逆已成定數。
我在拙著《勇於管教》中針對這個主題,提出不同看法: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仁慈善良、心存感激、討人喜歡,那就應該教導他們這些特質,而不光是期待。如果我們希望在下一代身上看到誠實、真誠以及無私等美德,就應該及早培養孩子,讓這些美德成為教育的必然目標。如果我們要培養出謙恭有禮、獨當一面的未來公民,而且視此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就應該及早塑造孩子的個性。我的想法很簡單:孩子無法光靠遺傳獲得健全的生活態度,他們必須藉由教育學習成長。如果我們無法及早善盡養育職責,奇蹟是不會因為夢寐以求一夜出現的。
許多現代父母都沒有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讓他們未來有能力過著成功盡責的生活,這點我很擔心。
話說回來,家長如何塑造孩子的生活態度?許多家長認為,直接對付莽撞的行為,要比耐心導正不良特質容易太多。在此我先重申兩點歷史悠久的建議,然後提出一套管教手段,讓父母可以教導特別彆扭的孩子:
第一,有責任塑造孩子態度的人就是父母,任何人無法越俎代庖。有人寫道:「孩子遵循的腳步,往往是父母先前踩下的。」說得真好!孩子細看我們的一舉一動,本能的有樣學樣。這樣說來,如果父母本身就慣於憤怒不滿、自私自利,很難教出樂善好施的孩子。如果我們吝於說「請」或「謝謝」,孩子也不會感恩惜福。如果我們不想付費,教唆孩子對催款的人撒謊:「找我爸爸?他不在!」這樣如何教出誠實的孩子?假如我們言行不一,孩子很快就會識破一切。糟糕的是,孩子通常撿壞的學,而不理會空洞的教條。
第二,大部分西方社會認可的態度,實際上是從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美德衍生出來的。這些美德包括:誠實、尊敬、善心、愛心、尊嚴、服從、責任以及敬畏等等。這些處世原則經過時間焠鍊,只是我們如何傳授給下一代呢?我們不可能在短短兩分鐘的睡前禱告,甚至藉由正式的訓練課程,就能在孩子心中內化這些態度。我們必須以身作則,朝朝暮暮力行不倦。
我們應當在日常對話中強化這些態度,並穿插實例、示範、讚美和懲罰。如果父母真的無計可施,我想提出管教要領,專門導正霸道倔強或行為偏差的孩子(六歲以上的孩子)。我專指脾氣乖戾、抱怨連連的孩子,他們把自己和全家都整得慘兮兮。管教要領很簡單,就是明白告訴孩子你的期望。如果孩子進步了,請用「增強」(reinforce)的方式鼓勵他們。在六到八歲的孩子看來,「態度」實在抽象難懂,我們必須運用策略把態度具體化,樹立明確的行為目標。
內容由 遠流出版公司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