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成德國小
四年一班
:::
我們這一班
本班簡介 本班簡介
我的導師 我的導師
小王子公主們 小王子公主們
榮譽榜 榮譽榜
 
班級訊息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聯絡簿 聯絡簿
功課表 功課表
計畫資料下載 計畫資料下載
班級經營計畫 班級經營計畫
 
我的天地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活動影片
我的展覽館 我的展覽館
小小作家 小小作家
 
教學資源交流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
好站連結 好站連結
 
 
:::
親子教養親子教養 回最前頁列表回最前頁列表
     
 
上一則 回最前頁列表 下一則
標題:我家沒有小霸王  

愛的教育(一) 孩子還小時就要讓他們懂得尊敬權威

如果孩子傲氣十足、獨立自主,這就是最要緊的建議了。家長首先要鞏固領導地位,成為強勢但關愛的家庭龍頭,這個大工程一定要在孩子上學以前完成。如果要讓霸道的孩子往後能夠控制衝動,這是首要的前置作業。家長的手腳要快呀,免得錯失良機。

大家都曉得,天生叛逆的孩子,未來最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上學以後,他們很可能挑戰老師的威權,質疑課程的價值觀。他們一身反骨,就是不照你的意思行事。還好我們還不能據此預測他們的前途,因為人類的行為特質太複雜了,複雜到無法預測未來。這些孩子的契機在哪?就在家長引導孩子的方向。以下建議很重要,在此我要鄭重強調:請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形塑孩子的意志。請注意:我用「形塑」兩字,意思就是不要家長「摧毀」或「壓抑」。我們應該因勢利導,把孩子的意志導引到正確方向。說來簡單,要如何達成呢?

呃,不然換個方式說明吧!我們先討論錯誤的示範。家長嚴格苛刻或行為粗暴,都無法有效塑造孩子的意志。同樣的,不停的對孩子體罰、恫赫和挖苦,不但無濟於事,還可能適得其反。如果家長大部分的時間都一副尖酸憤怒的嘴臉,親子間的仇恨會不斷累積,最後在青春期爆發出來。這樣說來,家長應當把握每個機會,營造家庭和諧愉悅、相互接納的氣氛。不僅如此,家長還必須言出必行,展現領導者的自信。

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才是家中的老大呀,一切都應該在你們掌控之中。如果大家願意身體力行,再倔強的孩子也會認同這個觀點。糟糕的是,今天許多母親在面對小孩的時候,往往顯得猶豫不決、信心不足。在超市或機場,你會看到媽媽滿臉沮喪、怒氣沖沖,就是搞不定搗蛋的孩子。孩子的脾氣就像一個無形的圈套,讓媽媽毫無警覺陷入其中。

我有個朋友是小兒科醫師,某天他接到一通電話,是位焦急的媽媽打來的,她的孩子才六個月大:nbsp;
「我的兒子應該在發燒!」媽媽緊張的說道。nbsp;
「嗯,」醫師反問:「你量過體溫了嗎?」nbsp;
「還沒,」媽媽說:「他根本不讓我塞入體溫計呀!」

從上面對話看來,這個驚慌失措的母親以後的麻煩可大著咧。更恐怖的是,她的寶貝兒子會碰到更嚴重的問題。兒子總有一天會感受母親的不安,然後伺機予取予求。從此以後,孩子就會變成脫韁野馬,一路奔向青春期。

我要提出以下基本建議,希望家長不要重蹈覆轍:只有當孩子了解父母是家庭的管理者時,父母才能要求孩子的態度。這聽起來容易又合理,其實執行起來困難重重。

孩子在抗拒的時候,會權衡父母的期望,然後蓄意抗拒。其實這種情況和戰爭沒啥兩樣:將軍發動攻擊以前,也要兵棋推演一番,例如估計勝算風險、部署兵力,然後全力猛攻。當家庭開戰的時候,家長必須展現自信和果決,這點非常重要。孩子就是期待父母披掛上陣,做父母的豈能讓叫囂的孩子失望!萬一父母在這關頭還遲疑猶豫,以後就不用在孩子面前立足了,這就是最糟糕的狀況。如果父母老是占下風,甚至氣得淚眼汪汪、高聲尖叫,或是訴諸不理性的行為,孩子眼中的爸媽就會產生劇烈變化:原本安全感十足的支柱,退化成沒有背脊的軟腳蝦,再也無法贏得他們的敬愛。nbsp;
愛的教育(二) 區別蓄意抗拒與淘氣搗蛋

◆實施罰則前先告知行為底限

家長在祭出家法之前,絕對有必要告訴孩子合理的期望以及行為底線。孩子必須清楚哪些是大家接受的行為、哪些不是,然後勇於承擔後果。如此一來,孩子就不會觸犯模糊地帶被大人處罰或責罵,因而心生怨懟不滿。

◆區別蓄意抗拒與淘氣搗蛋

我們回頭瞧瞧衛斯理太太的信,信中提到父母碰到「幼稚愚蠢」的行為可以「睜隻眼閉隻眼」,碰到「蓄意抗拒」的行為則不可等閒視之。這是什麼意思?說穿了就是要父母區別淘氣的搗蛋以及蓄意抗拒,這兩者差別有如天壤。如果家長可以看出其中不同,有助於解析孩子的行為並且做出明智的回應,容我解釋如下:

大衛在客廳跌跌撞撞,不小心翻倒桌子,打破了幾隻昂貴的磁杯還有其他飾物;艾絲莉忘了腳踏車在哪,還把媽媽的咖啡壺放在外頭淋雨;四歲的布魯克伸手拿弟弟盤中的食物,結果手肘碰到玻璃杯,牛奶淋了小嬰兒一身、流了一地hellip;hellip;這些行為的後果都很麻煩,但是都算淘氣搗蛋的結果。若以長遠角度來看,應該無傷大雅。孩子偶爾就會忘東忘西、弄壞這個那個,這點你我皆知。孩子不就是這樣嗎?若是孩子因此犯錯,也不該以成人的標準受到懲罰,父母應該以包容和耐心視之。如果家長特別在意小節,也可以教孩子清理善後,甚至罰以勞役。不然的話,以上行為都不必太計較。

另一類行為則截然不同,孩子明目張膽抗拒管教屬之。這時孩子會以高分貝大叫:「我不要!」「你閉嘴!」或是「你管不了我!」孩子在櫃檯抓了一大把糖果,並且拒絕放回去;或者耍少爺小姐脾氣,想要為所欲為,都算是蓄意抗拒。這類行為顯露出孩子蓄意、倨傲的態度,擺明了不想服從大人。此時此刻有種微妙的情緒醞釀著:大人設下底線,小孩就是要踰越。大人和小孩都暗自盤算「最後誰撐得久?」「誰的膽子最大?」「誰才是老大?」如果家長無法取得主導地位,小霸王就會變本加厲引發親子戰爭,一次又一次要父母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家長要單刀直入、畢其功於一役的原因。衛斯理太太寫得好:「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當斟酌處罰:有些可以睜隻眼閉隻眼,或者不必放在心上;有些只要輕微責備就好。如果孩子蓄意出軌,就絕不可讓他們因循苟且,一定要施以懲誡。」她的觀點比我先進兩百五十年。她在拉拔十九個孩子的過程中悟道。

現在請你做好準備,因為以下建議可能十分另類。你可以嗤之以鼻,但請耐心讀完。我的建議是:當你和小霸王槓上了,有時不要在節骨眼討論道德問題,也不必把撅嘴的孩子關進房間;這時禁足不一定有效。視而不見?親子教育注定失敗。利誘孩子?那是不可能的。用哀兵政策、以淚水哀求打動孩子的心?那以後更慘。等孩子的爸爸回家解決?一樣沒效。情緒性反應以及拖延戰術,統統不管用!解決親子衝突的訣竅是:搶在第一時間拾回掌控權。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就會把掌控權搶走,此後家裡永無寧日。衛斯理太太說:「就算是一絲溺愛縱容,都不能等閒視之;只要嚴守父母本份,終究會嘗到甜美的果實。」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面對一歲八個月到十歲的孩子,不妨適度打打屁股,控制他們的壞脾氣。在第8章,我會深入探討體罰,及其優點、限制,還有誤用的危機。

◆衝突過後給予關心與指導

親子衝突之後,父母展現了權威、孩子流下了眼淚,這時兩歲到七歲(或是更大一點)的孩子會渴望愛的感覺。你千萬要展開雙臂,給孩子一個擁抱!把孩子抱得緊緊的,告訴孩子你多麼愛他。你可以輕輕搖著孩子,告訴他處罰的理由還有下次如何避免犯錯。這個時機教導孩子最好,你可以順水推舟解釋家規。如果你的孩子仍然餘怒未消、緊握拳頭,還是一副挑釁的模樣,當然無法展開親子對話。不過通常親子衝突之後(特別是孩子淚眼汪汪的時候),孩子都會期待父母的擁抱,希望父母給他安全感。請不要吝惜你的慈愛,讓孩子像嬰兒般在你懷裡撒嬌。信主的家庭這時最該做的事是,大人帶著孩子向上帝禱告,承認我們的罪和沒有人是完美的。上帝饒恕的恩典是美好的,連幼小的孩子也能體會到。

◆不要強人所難

定下家規之前,請確定孩子有能力達到要求。如果孩子不小心尿床、一歲時無法擺脫尿布,或是根本沒有能力得到好成績,那就絕對不要懲罰。如果父母沒辦法看清這點,親子衝突會演變成惡性循環,讓孩子永遠揮之不去。這等於在孩子情緒裡埋下不必要的風險,而且對孩子根本就不公平。

◆把愛當準則

建築在真愛以及親情的關係,才是健全正常的。就算父母偶爾犯錯,也不影響親子關係。在我看來,以上六項原則是親子關係的基石。除此之外,如果還能融入另一個因素就更完美了,我們會在下個章節繼續討論。nbsp;
呵護孩子的心靈--話上加毒半句多

我們很容易不經大腦思考,衝口說出惡言。有人破口大罵的時候,心裡可能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敢相信自己這麼惡毒。說出氣話的原因很多,像是一時的忌妒、憤恨、失望、疲憊或是報復。姑且不論內容,氣話就像虎頭蜂的螫針一樣狠毒。不論你我,都可能在一生中聽到父母、老師、配偶、同事或朋友對我們口出惡言。惡言造成的傷痛,會封存在記憶深處。言語的影響非常奇妙,我們日常的經驗最後都忘得精光,但是痛苦的記憶卻持續幾十年。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口出惡言,可能幾天過後就忘得乾乾淨淨。

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回憶童年往事,她說父親要求很高,從不把她當孩子看待。她高中的時候,有天拿了全A的成績單回家,期待爸爸好好誇獎一番。結果爸爸居然說:「咦,你們學校的程度不太好嘛。」三十五年了,希拉蕊想到這句話,心頭還是一陣灼熱。父親不經意的一句話,在他看來不過是小小的諷刺罷了,但是造成的傷害卻持續到今天。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言語的殺傷力,看看門徒約翰怎麼說:「世界起初只有言語,言語跟著上帝,上帝就是言語。」(〈約翰福音〉1:1)約翰講的是上帝之子耶穌,並把上帝比喻成言語的化身,這就是言語最早的用途。馬太、馬可還有路加等人,都曾經記載耶穌的預言,這些預言證明了言語不朽的特質。耶穌說:「天地都要過去,但我的話決不會廢去。」(〈馬太福音〉24:35)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記得耶穌的訓示。很顯然的,言語不可小覷。

另外一則關於言語的記載見於〈雅各書〉(3:3-6):「我們若把嚼環扣入馬嘴,使牠們馴服,就能駕馭牠們的全身。試看,船隻雖然甚大,又被狂風催逼,舵手只用小小的舵,就可以隨意操縱。照樣,舌頭雖然是個小器官,卻會說誇大的話。試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是個不義的世界,能污穢全身,把整個生命在運轉中焚燒起來,而且是被地獄之火點燃的。」

你是不是也有逞口舌之快的經驗?言語就像四射的火燄。要注意的是,你是否用言語燒毀孩子的心靈?我們大家都犯過這種慘痛的錯誤。我們罵完也知道錯得魯莽,但是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就算我們願意用百年的光陰彌補,也是無濟於事。我和雪莉結婚的第一年,有一次她對我非常生氣,但是我們都記不得原因了。她在盛怒沮喪的當下說了一句:「早知婚姻如此,何苦來哉?」當然她不是有意的,也立刻表示悔意。一個小時後,我們和解了,也彼此原諒,但是剛才那句話再也收不回來了。幾年過後我們想到這裡就想笑,這件事已經無足輕重了。但是不管我們多有誠意,也無法收回講過的話。

言語豈止一輩子難忘,如果肇事者沒取得對方寬恕,這些話還會隨著死者渡過冥河。〈馬太福音〉(12:36)記載:「我告訴你們,人所說的閒話,在審判的日子,句句都要供出來。」除非我們得到耶穌基督的赦免,否則說過的惡言永遠如影相隨。

我不是來傳道的,也不是牧師或神學家。但是我每每浸淫於《聖經》的智慧,總是從中得到許多啟發。同樣的,我們說話的態度對別人也有深遠的衝擊。我們和小孩互動的時候,無法預知過往的回憶何時會湧上心頭,這是做父母擔心的事。我們自認無關緊要的批評,其影響可能揮之不去,甚至我們過世後都還存在。相反的,我們對兒女付出溫暖的關懷和肯定,就是往後幾十年愉快滿足的泉源。沒錯吧,這一切都和言語有關。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當時釀成惡言相向的情境,和其造成的衝擊無關。怎麼說呢?如果孩子把你逼到忍無可忍的地步,讓你沮喪、生氣到抓狂的地步,你還是不該逞一時之快而付出代價。假設你失去控制,大聲尖叫:「你太過分了!你為什麼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或是「你又考砸了,我真不敢相信。我的孩子怎麼這麼蠢!」就算每個爸媽都會碰到氣得發抖的狀況,孩子當下並不會注意自己素行不良或是未來的後果。孩子忘了父母生氣的原因,但對當時父母罵他的話倒是如數家珍。這怎麼公平呢?但是家長和孩子的態度都不應如此。

說了那麼多,似乎讓父母突然多了一份罪惡感(我的言語也很毒,不是嗎?),但這不是我的目的。我不想傷父母的心,也不想搞得人心惶惶,好像一開口就動輒得咎。當然啦,孩子也可能不和父母計較,但是親子雙方一開始都保持冷靜豈不更好。父母可以藉由祈禱和練習,讓自己保持冷靜。

通常我們處在惱火的狀態,也就是極端不安、無法理性思考時,最容易衝出傷人的話。其實這時的情緒和化學變化有關,因為體內會產生強而有力的反應,如能了解這點,有助於掌握脾氣。人體內有一種因應危機的機制,只要碰到緊急狀況就會自行啟動。我們受到驚嚇或刺激的時候,腎上腺素會進入血液,引發一連串生理反應。幾秒鐘內,人體就從「待機」狀態進入緊急狀態。這時爸爸氣得臉紅脖子粗,媽媽變成罵街潑婦,罵出兩個人都不敢置信的話來。

這種生理變化屬於不自主反應,和有意識的行為不同;但對這生活變化的處理態度卻是自主的。換句話說,處在盛怒狀態依然可以三思而後行。我們可以暫時閉嘴,把自己從怒氣沖沖的狀態抽離。相信大家都聽過,先從一數到十(或五百)再生氣,才是明智的做法。父母在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時候,這種修養就變得格外要緊。大人應當控制暴怒的情緒,避免口頭上或肢體上傷害孩子,千萬不要做出憾事。

萬一真的失控,講出傷害孩子很深的話呢?請趕快彌補裂痕,越快越好。我有很多朋友是高爾夫球迷,他們熱心教我打球祕訣,可惜都教不會。雖然我不受教,他們還是很熱心。有位球友告訴我:球桿擊球過後,最好趕快把草皮回復原狀。他說越早還原草皮,草根恢復的速度越快。朋友大談球經,我的思緒卻回到人的問題。傷了別人的心,不管是孩子、配偶或同事,是不是應該在化膿感染前包紮好傷口,趕快道歉、澄清然後和解。「草皮」曝曬在陽光的時間越長,復原的機率越低。這種想法不是很棒嗎?沒錯!

使徒保羅比我們早兩千年懂得這道理:「生氣卻不要犯罪;含怒不可到日落。」(〈以弗所書〉4:26)通常《聖經》的箴言都是講給夫妻聽的,不過我認為也有益於親子關係。

懲處行動才能改變行為

先分析我們的動機系統(motivational system):有天下午你開車回家,時速超過限速的四十哩。有個交警就站在路口,沒有警車、身上沒有配戴臂章,甚至連槍都沒有,也沒辦法開罰單。他只能對你大聲怒罵、揮動拳頭。請問你會減速下車嗎?當然不會啦!你很可能咧嘴微笑,然後猛踩油門揚長而去。雖然交警氣得全身發抖,但這樣只是讓自己看起來更無能罷了!

現在想像另一種狀況:有天早晨上班的時候,你開快車從學校門口經過。突然,後照鏡出現一輛黑白相間的警車,從後面疾駛而來。警車頂上八個紅色警示燈不停閃爍,警笛發出震耳欲聾的警報聲。車上警官用擴音器廣播,要你立刻靠邊停下來。你停下來的時候,警官也打開車門,緩緩走向你的車窗。警官身高兩百公分,聲音就和獨行俠一樣低沉有磁性,屁股後面一把大手槍晃呀晃。他的警章閃閃發亮,手上拿著一本皮封面罰單簿,禮貌周到但語氣堅定:「先生,雷達顯示你的車速高達每小時一百公里,但是本地段限速是三十公里。我可以看看你的駕照嗎?」警官既不尖叫也不生氣,他根本不必這樣,已經讓你在駕駛座上戰戰兢兢了。你手忙腳亂翻出皮夾,把駕照抽出來。你的手心直冒汗,嘴裡乾得冒火,心臟就要從喉嚨跳出來。你為什麼嚇得快窒息了?那是因為警官將要採取的行動讓你很不舒服,可能讓你大幅改變駕駛習慣。如果你不改的話,以後可能要走路上班啦。

六個星期以後,你站在法官面前聆聽判決。法官穿著一襲黑袍,高高坐在堂前。這次你又緊張了,當然不是因為法官高聲斥責,而是他有本事讓你往後的日子難過。

不管是警官還是法官,不必扳起臉孔就能影響你的行為,他們有更強勢的手段吸引你的注意。他們表情嚴肅、態度自信,這就是權威的構成要件,人人見了都會肅然起敬。要是法官或警官當場大聲嚷嚷、抱怨連連呢?要是法官或警官這樣嘮嘮叨叨:「我不懂你為什不好好開車?我們已經宣導很多次了,叫你不可以違反交通規則。你就是不遵守。」接著又脹紅著臉說,接著又說:「我要告訴你,年輕人,這次沒這麼簡單啦!你聽到了沒?我要讓你後悔都來不及hellip;hellip;」

你一定曉得我的意思。光是怒氣沖沖,並不足以產生阻嚇效果,除非肇事者曉得後續還有嚴重的後果。相反的,懲處行動(disciplinary action)才能改變行為。我相信逞一時之快的憤怒不僅毫無效用,還會讓孩子對長輩心存不敬。在孩子看來,大人沮喪震怒,就是管教無力的表徵。大人就是孩子心中的公權力,萬一我們氣到淚眼盈眶、手足無措,還隨便撂下狠話,他們會怎麼想呢?

我並不是建議家長或老師在孩子面前,非要隱藏情感,變成冰冷沒脾氣的機器人。如果孩子的行為已經逾越界線、對我們構成不敬,當然要表達不滿。其實這時就應該立刻反應,如果還裝作若無其事,那我們豈不是冒牌權威?但是我們在黔驢技窮的時候,也絕不能把憤怒當成管教的工具。如此不但全無效果,還會損及親子關係。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 (出生到一歲兩個月)

出生到七個月

不管孩子的行為或環境如何,七個月以下的孩子不需要直接的管教手段。許多父母不信這套,居然責打六個月的嬰兒,只因為孩子換尿布時亂動或夜哭。這麼小的嬰兒,對於行為或處罰根本毫無概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擁抱、疼愛、愛撫,並且用溫柔聲音安慰。他們餓了就要餵飽,要保持乾淨清爽、穿得暖和。孩子未來的情緒或身體狀況,可能就在這六個月奠定基礎,因此父母應該盡量給予關愛。

另一方面,聽到孩子稍一哭鬧就連忙抱起,也容易把他寵壞。弱小稚嫩的嬰兒,居然有本事把父母耍得團團轉。只要哭鬧就會得到大人的注意,下次當然如法炮製,這種過程叫做「「強化」(reinforcement)。身體健康的嬰兒只需扯開嗓子,就可以讓爸媽雞飛狗跳,一天(或一晚)忙上十二個小時。家長如要避免這種困擾,必須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不要讓孩子變成小獨裁者。嬰兒大哭的時候,請不要驚慌失措(其實哭泣能強化肺部功能)。當然父母要隨時留意音調變化,判斷孩子是隨意發脾氣或者真的不舒服。大部分的父母都能很快進入狀況,聽出其中差異。

當然啦,我的結論還是:有霸道倔強的嬰兒,也有乖巧溫馴的嬰兒。有些孩子才剛出生,就準備把全家拆了,他們白天睡得安穩,半夜徹夜哭號。他們似乎常鬧肚子,把噁心的東西吐了一身(經常在往教堂的路上發生這種糗事);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偏不喝奶,到朋友家卻吵著要東西吃。這類嬰兒就是不想在臂彎裡乖乖待著,總想猛力掙脫控制。孩子出生的時候,沒有經驗的父母總會憂心忡忡:「這孩子活得下來嗎?」很快的,爸媽就要在半夜三點搖著嬰兒床,睡眼惺忪想著:「我們活得下來嗎?」

不久之後,父母和孩子都活了下來,育兒的苦水也變成模糊的回憶。苛求哭鬧的小暴君,終將成為充滿理智、愛心且敬畏造物者的成人。普天之下辛勞的父母,我要大聲對你們說:「撐下去!大家正在完成世界最重要的任務!」

八個月到一歲兩個月

在這個階段,許多孩子開始測試父母的權威。孩子滿週歲以前,通常不會和爸媽發生大規模的衝突,衝突的頻率也不高,但是親子間的摩擦已經可見端倪。小女丹妮九個月大的時候,第一次挑戰媽媽的權威。那天媽媽趴在廚房地板打蠟,丹妮想爬進廚房。媽媽大聲警告:「不要,丹妮!」還手舞足蹈示意女兒離開。丹妮很小就會發聲說話,她懂得「不要」的意思,卻執意爬進去,沾得滿身都是黏黏的地板蠟。媽媽趕緊把丹妮抱起來,讓她坐在門口,以堅定的口氣重複「不mdash;要」。丹妮似乎一點也不在乎,依然往廚房爬去。媽媽再次抱起丹妮,口氣更嚴厲了。就這樣重複七次,最後丹妮終於屈服,淚眼汪汪爬著離開。就我們記憶所及,這是女兒第一次和媽媽展開意志拉鋸戰,以後的衝突還多著呢。

家長要用什麼方式處罰一歲的孩子?請特別小心,絕對不可使勁!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容易就可以引開他們的注意。你不妨秀出顏色鮮豔的東西,讓孩子甘願交出手中的磁杯。萬一孩子使出牛脾氣,像丹妮執意爬進廚房一樣,請用「堅持」化解衝突,不要訴諸懲罰。另外,也不要怕孩子哭泣。孩子常常使用淚眼攻勢,拒絕午睡或換尿布。請鼓起勇氣領導孩子,千萬不要情緒失控、惡言相向或行為粗暴。nbsp;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一歲三個月到兩歲

大家都說世上的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凡事都說「好呀」,另一類凡事都說「不要」。我有把握告訴各位,世界上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都屬於後者!如果要找出這個階段的共通語言,那就是「不要」。孩子會告訴你,「不要」吃早餐、「不要」玩積木、「不要」洗澡,當然也「不要」上床睡覺。有人把這段期間稱為「第一次青春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這時期的特徵就是反對、衝突還有叛逆。

貝瑞•布列斯頓(Berry Brazelton)醫師寫了一本功德無量的書《學步的孩子和父母》(Toddlers and Parents),裡頭深入刻畫幼童行為,還把兩歲的孩子形容成「恐怖」。以下是該書精彩片段,描寫典型的一歲半男孩葛雷。

葛雷兩歲的時候,開始事事反對,他的爸媽也嚇一跳,彷彿被大榔頭猛敲一記。葛雷純真善良的天性,似乎都被一堆反對淹沒了。父母要他做事,他立刻擺張臭臉、雙眼微閉、昂然挺立,然後射出銳利的目光,很酷的說「不要!」就算給他最喜歡的冰淇淋,他也會邊吃邊說「不要!」下雪了,葛雷說:「我不要出去!」的同時,他衝出屋外去取出門穿的雪衣。

剛開始時,父母還會觀察葛雷的行為,後來漸漸失去耐心;他似乎處處和父母作對,非要試探每條底線,直到爸媽舉白旗投降才滿足。媽媽剛離開房間,葛雷就打開電視。媽媽回頭把電視關掉,溫和的數落一頓然後離開。葛雷當然又把電視打開,這次媽媽氣急敗壞衝回房間,質問葛雷為什麼不聽話,他的回答還是一樣:「我就是要這樣呀。」媽媽氣得眼冒金星,葛雷冷冷的瞪回去。最後媽媽假裝走進廚房煮菜,電視聲音立刻大作。這次媽媽噤聲躲在門後,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進去,狠狠的打了葛雷手心。葛雷居然嘆口大氣:「我就是要這樣呀。」媽媽坐下來,以近乎哀求的口氣要葛雷聽話,免得自討苦吃。葛雷又裝出悶悶不樂的酷臉,眉頭深鎖、一副愛聽不聽的模樣。媽媽只好站起來,一臉憂戚走回廚房。葛雷也站起來,依然故我重開電視。這次媽媽淚眼汪汪回來,重重打了兒子屁股:「葛雷,你為什麼一定要媽媽打你呢?我討厭你這樣!」葛雷說:「我就是要這樣呀。」hellip;hellip;

各位讀者,葛雷可不是普通的孩子,他是不折不扣的小霸王!他把媽媽整得團團轉,並以此為樂,簡直把媽媽吃得死死的。關於這類孩子的管教之道,我要花點功夫說明。

如何對付這種不規矩的行為?衛斯理太太寫道:「陶冶孩子心性,第一步就是馴服意志,讓孩子變得溫文守禮。要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苦心,真是曠日廢時,而且父母一定要循序漸進,讓孩子可以適應管教方式。不過,父母必須立刻馴服孩子的意志,動作越快越好!」葛雷的媽媽是否做到這個要求,我很懷疑。

如果父母和葛雷這樣年紀的孩子(十五到十八月大)發生衝突,打手或打屁股都可以(力道不要太猛)。體罰的頻率不要太高,除非犯規的情形嚴重(例如葛雷偷看電視),否則不要隨便打孩子。葛雷明明曉得媽媽的要求,卻明目張膽一犯再犯,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蓄意抗拒」。很明顯的,他不但惹毛媽媽,還屢次試探行為底線,但是媽媽處理失當。我無意批評苛求,也能體會媽媽的沮喪,我只能說這是正常反應。我要強調的是:當時媽媽應該強硬起來,絕對不能隨著孩子要求起舞,不然以後就沒完沒了。可惜葛雷的媽媽錯失了管教良機。

葛雷第二次偷開電視的時候,媽媽就應該坐下來,好好和兒子談談。她可以把手放在孩子的臉側,面對面看著孩子,以堅定的語氣說:「聽我說,葛雷。媽媽不希望你再開電視了,你聽到了沒?不mdash;要mdash;再mdash;開mdash;電mdash;視!懂嗎?」這樣的用意,是在葛雷心中明明白白標出行為底線。假如第三次再犯,媽媽就該立刻行動,這時打手心就對了,而且不必解釋。大部分的孩子可能因此哭泣,原先叛逆的情緒也漸漸消退,事情應該就此打住。萬一葛雷超級倔強,很可能依然故我,再次挑戰媽媽的耐性。這時媽媽絕對不可尖叫、哭泣或懇求,不管孩子多麼無理取鬧,就是要撐得比他久。還記得布列斯頓博士怎麼說嗎?他說葛雷「非要試探每條底線,直到爸媽舉白旗投降才滿足」,媽媽絕不可中計。如果媽媽堅持到最後一分鐘,葛雷一定嘖嘖稱奇:原來媽咪玩真的!我可不要自討苦吃,下次乖乖聽話好了。

在整個過程,絕對不要釀成家庭暴力事件,讓孩子身心受創。多年來,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家長,深深認為應當在第一時間就鎮住挑釁行為。不要等到心力交瘁才要管教孩子,以免自己失控。

如果孩子因為自然的學習發展而如此,請不要處罰。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探索環境,以刺激智力的發展。大家看到耀眼的水晶飾物,都會忍不住多看一眼,這就是所謂「視覺探索」。剛學步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運用每項感官探索世界:用手拿、用舌頭嘗、用鼻子聞,拿起來揮舞或碰撞牆壁,甚至從房間這頭丟到那頭,聽聽東西碎在地上的美妙聲響。孩子經過這種探索過程,一點一滴懂得重力的概念、粗糙和平滑的感覺、玻璃易碎的特性,還有父母生氣的可怕後果。nbsp;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兩歲到三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讓父母頭痛的,無非是吐出食物、破壞物品、吞下不該吞的東西、從高處跳下來、把東西扔進馬桶、弄死小動物,還有到處惹禍。他們尤其擅長一些舉動,讓父母丟臉難堪,例如在麥當勞對著旁邊的男士打噴嚏。他們一刻也難得安靜,萬一超過三十秒鴉雀無聲,媽媽就要緊張了:到底小搗蛋偷偷摸摸在幹嘛?媽媽好不容易鼓氣勇氣打開房門,發現孩子從頭到腳,從腳到地毯,到處都是口紅印。地毯正中央,則是一個大剌剌的紅色手掌。房間瀰漫著香奈兒五號的香味,原來小搗蛋把香水倒在弟弟身上了。如果舉辦一次全國性「媽媽高峰會議」,讓有類似經驗的媽媽齊聚一堂,大家分享養兒育女的麻辣經驗,真不知多有趣喲!

我女兒兩歲的時候,第一次看我刮鬍子,看得興趣盎然。我把刮鬍泡塗在臉上、握著刮鬍刀修臉,她看得呆若木雞,當時真該有所警覺才對。第二天早晨,內人雪莉走進浴室,看到小犬西奇正襟危坐,乖乖坐在寶座上(就是馬桶蓋)。丹妮居然把面霜倒在西奇頭上,拿著刮鬍刀有模有樣的剃狗毛!雪莉大叫一聲:「丹妮!」小狗和小剃頭師傅嚇得四處亂竄。看到臘腸狗正經八百坐著,頸部和腦袋各有光禿禿的區域,真是滑稽極了!

萊恩兩歲的時候,造反功夫也不遑多讓。他有本事把容器裡的東西全灑出來,速度比任何孩子都快,尤其吃飯時間更是如此。(有天我們吃花生醬三明治,萊恩用手指把吐司弄穿了,手指沾滿花生醬,他自己並不知道。這個小可憐居然用食指摸遍臉蛋,接下來就不必說了。)萊恩真是製造麻煩的高手,因此他常常聽到雪莉和我說「糟糕」兩字,這字居然成了他的口頭禪。有天傍晚我在浴室淋浴,忘了把門關緊,地板濺了些水漬。萊恩從外面蹦蹦跳跳跑進來,結果踩到水了。他抬頭看著我,裝模作樣發出低沉的聲音:「你糟糕了,這到底怎麼回事?nbsp;
」nbsp;
碰到兩三歲孩子闖的禍,請以幽默待之,這樣才能永保大人的冷靜。不僅如此,你還要讓孩子懂得循規蹈矩、尊重大人,因此前一小節的管教方式也適用於兩到三歲的孩子。比較起來,兩三歲的身心狀態都和一歲半時大不相同,但是在挑戰父母權威方面卻是有志一同。事實上,如果孩子之前就比父母強勢,現在會更難搞定。這樣一來,孩子對於權威的不屑,會漸漸烙印在幼小的心靈,成為一輩子的習慣。有鑒於此,我必須鄭重強調兩件事,請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四歲前傳達給他們:

•我愛你,你無法想像我對你的愛有多深。我每天都感謝上帝,謝謝祂賜與這個恩典,讓我有機會撫養你!

•就因為我愛你,所以必須教你服從我。我要照顧你、保護你不受到傷害,這是唯一的方法。讓我們聽從這段聖經「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以弗所書〉6:1))

以上就是本書的大原則,需要反覆提醒。什麼是健全的管教方式?一言以蔽之,「控制」和「關愛」而已。父母只強調關愛、忽略控制的重要,肯定要養出桀驁不馴、傲慢不敬的孩子。相反的,家長以高壓姿態管教,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他,甚至恨他,因而充滿怨氣。管教幼童的原則,就是在寬容與公平、愛心和權威、關愛和控制之間取得平衡。

要是兩三歲的孩子犯錯,怎樣處罰才好?有個方法是叫孩子好好坐著,想想剛剛的所作所為,這種方式叫做「暫停處罰」(time-out)。大部分的孩子精力充沛,要他們乖乖呆坐十分鐘、扭來扭去的屁股固定不動,簡直要命。這種處罰對於有些孩子特別有效,可能比打屁股更有用,而且記得更久。

有些爸媽問:「萬一孩子不乖乖坐下呢?」這個問題就和孩子上床後又爬起來走動一樣,都算蓄意抗拒。如果父母無法讓孩子乖乖坐幾分鐘或者好好睡覺,表示沒辦法控制孩子的行為。若想改善親子關係,更待何時!

我也建議父母讓孩子就寢後,和孩子好好談談:「寶貝,這次媽咪是認真的喲,你聽到了沒?不要再爬起來了。你聽懂了嗎?」如果孩子膽敢下床,可以用小板子或皮帶抽打腿部或屁股(我會解釋為什麼要用物品打人,而不用手)。把小板子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例如櫥子),警告他不要討打。講完之後,平靜堅定的走出臥室,不要再和孩子囉唆。萬一孩子故態復萌,請說到做到,然後再警告一次,直到孩子乖乖睡覺、尊重你的地位為止。最後別忘了抱抱孩子,告訴孩子你多麼愛他,還有早睡早起有益健康。

這樣管教並不輕鬆(孩子和你都累),目的也不止是讓孩子躺平而已,其實重點是樹立父母的權威。在我看來,許多父母碰到衝突時都不夠勇敢,以致親子關係失衡、孩子爬到頭上。父母應該是家裡「善心的老大」,請了解自己的身分並實踐之,切記!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四到八歲

孩子四歲的時候,父母不僅要注意行為問題,也要留意行為背後的態度。所謂態度,就是人格的表達方式。調整孩子的態度難度不一,可能唾手可得,也可能難如登天,完全依照孩子的個性而定。有些孩子天生個性溫和、讓人信賴,有些則深信全世界都和他們作對;有些孩子喜歡分享付出,他們的手足卻自私苛求。有的孩子天天笑口常開,有的卻抱怨連連,從早上刷牙的牙膏到中午吃的花椰菜都是抱怨的對象。

此外,有時孩子的態度不會一致,他們在叛逆和服從之間擺盪。換句話說,孩子拗起來、六親不認的時候,如果父母處理得當,火氣就會慢慢消退,變成可愛又合作的天使。這時爹地媽咪喘口大氣,才要慶祝管教成功,想不到孩子又變了,速度之快媲美變色龍。

有些父母會質疑:「那又如何?幹嘛在意孩子的態度?」沒錯,真有許多兒童教育專家建議父母,根本不要理會孩子的負面態度,就算孩子擺明了要抗拒也不必在意。以下是這類的論調:

我們建議父母不要理會搗蛋行為。只要孩子不要做出危險舉動,亂發脾氣、講髒話都可以不予理會。孩子不乖的時候,請父母視而不見,一句話都不要說,也不要表現出注意的模樣,這樣最有效果了。

這種管教法非常天真,另一個支持者是路德•伍瓦德(Luther Woodward)博士,他寫了一本《兩歲到五歲的孩子》(Your Child from Two to Five)。他在書中寫道:「只要父母曉得,小夥子總有耍脾氣和搗蛋的時候,消弭這些問題就容易了。等到學齡前的孩子擺脫敵對的情緒,他們渴望搗蛋的衝動就會消失無蹤。就像種子發芽一樣,孩子本能的情感終將破土而出。一旦孩子到六、七歲,父母就可以直接講出心中的期望,讓孩子懂得謾罵父母是幼稚不可取的行為。」

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五○年代(這個年代的特色就是鼓吹放縱自由,此書更是個中翹楚),其立論觀點來自誤謬的想法,強調大人鼓勵孩子宣洩不滿情緒,對於無理莽撞的態度一律視而不見。伍瓦德博士認為,孩子長大後自然變得善良純真、甜美可人。這套理論不僅在當時無效,現在也不適用。試想看看:一個孩子對著母親大罵「討厭鬼」或是更糟的字眼,還罵了六、七年,實在不可能在狂暴的青春期來個大逆轉,開始服從父母的領導。到了青春期,父母早已錯失形塑意志的黃金時期,叛逆已成定數。

我在拙著《勇於管教》中針對這個主題,提出不同看法: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仁慈善良、心存感激、討人喜歡,那就應該教導他們這些特質,而不光是期待。如果我們希望在下一代身上看到誠實、真誠以及無私等美德,就應該及早培養孩子,讓這些美德成為教育的必然目標。如果我們要培養出謙恭有禮、獨當一面的未來公民,而且視此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就應該及早塑造孩子的個性。我的想法很簡單:孩子無法光靠遺傳獲得健全的生活態度,他們必須藉由教育學習成長。如果我們無法及早善盡養育職責,奇蹟是不會因為夢寐以求一夜出現的。

許多現代父母都沒有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讓他們未來有能力過著成功盡責的生活,這點我很擔心。

話說回來,家長如何塑造孩子的生活態度?許多家長認為,直接對付莽撞的行為,要比耐心導正不良特質容易太多。在此我先重申兩點歷史悠久的建議,然後提出一套管教手段,讓父母可以教導特別彆扭的孩子:

第一,有責任塑造孩子態度的人就是父母,任何人無法越俎代庖。有人寫道:「孩子遵循的腳步,往往是父母先前踩下的。」說得真好!孩子細看我們的一舉一動,本能的有樣學樣。這樣說來,如果父母本身就慣於憤怒不滿、自私自利,很難教出樂善好施的孩子。如果我們吝於說「請」或「謝謝」,孩子也不會感恩惜福。如果我們不想付費,教唆孩子對催款的人撒謊:「找我爸爸?他不在!」這樣如何教出誠實的孩子?假如我們言行不一,孩子很快就會識破一切。糟糕的是,孩子通常撿壞的學,而不理會空洞的教條。

第二,大部分西方社會認可的態度,實際上是從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美德衍生出來的。這些美德包括:誠實、尊敬、善心、愛心、尊嚴、服從、責任以及敬畏等等。這些處世原則經過時間焠鍊,只是我們如何傳授給下一代呢?我們不可能在短短兩分鐘的睡前禱告,甚至藉由正式的訓練課程,就能在孩子心中內化這些態度。我們必須以身作則,朝朝暮暮力行不倦。

我們應當在日常對話中強化這些態度,並穿插實例、示範、讚美和懲罰。如果父母真的無計可施,我想提出管教要領,專門導正霸道倔強或行為偏差的孩子(六歲以上的孩子)。我專指脾氣乖戾、抱怨連連的孩子,他們把自己和全家都整得慘兮兮。管教要領很簡單,就是明白告訴孩子你的期望。如果孩子進步了,請用「增強」(reinforce)的方式鼓勵他們。在六到八歲的孩子看來,「態度」實在抽象難懂,我們必須運用策略把態度具體化,樹立明確的行為目標。

內容由 遠流出版公司 提供

 
發佈者:本站 來源: 吳佳玟 日期:2013-11-28 14:30:15
 
 
上一則 回最前頁列表 下一則
 
     
 
Copyright c 2013 臺北市南港區成德國小.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版權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臺北市成德國小』